领导不来公厕不开是当代厕囧。近日,央视报道了山西稷山县部分农村出现的荒诞景象:新建公厕设施齐全却常年锁门,仅在村里有活动或领导视察时才开放,有些甚至从未对村民开放。而在这些新厕所不远处倍倍网,村民们仍在使用异味刺鼻的旱厕。
这种现象被戏称为当代版“厕囧”。近年来,农村厕所改造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,旨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让群众告别“脏乱差”。然而,在实际执行中,出现了“重建设、轻管理”的问题,导致好政策未能真正惠及民众,反映出惠民工程落实中的梗阻,背后是懒政思维作祟。
农村公厕“建而不用”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。大量投入建成的民生工程最终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,形式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度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公厕是否开放要看“领导行程”,这暴露了基层服务意识的严重缺失,折射出“唯上不唯实”的治理逻辑。公共服务的核心应是“人”,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。将群众的实际需求置于“迎检指标”之下,不仅背离了公共服务的初衷,还削弱了基层治理的公信力。
7月21日,稷山县委宣传部通报称,将进行全面排查,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,并落实资金、人员、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,同时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。为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,需从根源上解决问题:建立以实际使用率和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导向,落实常态化管理制度,明确公厕管护责任到具体人员,并通过村民监督和定期巡查确保设施持续运转。此外,项目规划阶段应充分征求村民意见,结合实际需求选址和设计,使公厕真正贴近群众生活。
要根除基层治理中“唯上不唯实”的思维,关键在于强化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,明确“民生工程不是政绩秀场”,公共服务的核心始终是“人”。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